搜索

“摆渡人”林志为 戒毒干警用生的希望谈生命

2017-06-23 16:59:34
来源:南方网
责任编辑:

进入炎夏,位于佛山三水的广东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二戒所”),操场边上的草儿变得郁郁葱葱,太阳直射到地上,整个园区隐隐升腾着一股热气,一排排矗立的戒毒康复大楼井然有序,偶尔上空传来戒毒人员出操时的口令声。

司法干警林志为在工作。

“喊出来”,司法干警林志为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整个人也被激了一下。他眼神一亮,笑谈起曾经跟戒毒人员们在大操场上边弹边唱的轻松时光,他觉得“喊出来”对戒毒人员而言是一种特别的释放,何况在空旷的操场,这种释放更显得无边无际。

  心系工作难以抽离

“这里有500平方米”,从心理矫治中心沙盘功能室走出来,林志为放眼一看,来不及一一介绍心理咨询等其他功能室,就先说出了总面积,对数字没半点犹豫。

一天下来,五例心理咨询,已是一个不小的强度,也达到了他努力的极限。林志为说,在场所里待久了,脑海里被一些负能量充斥着,有时下班回到家,推门而入的那一刻,想给女儿一个微笑,却怎么也挂不上来,心里还在想着如何去开导学员,一时无法抽离出来。

“当然,下班后,最好是能从工作中走出来”,林志为说完,又觉得这并不是一件能容易拎得一干二净的事情。尽管日常工作日复一日,林志为也总能感受到一些变化,迎来送往一批批戒毒学员,不少戒毒学员记住了他,他偶然想起某位戒毒学员,他安静的外表下,有时内心起了情感的波澜。

2011年,林志为从综合干事岗调到心理矫治中心,并取得了二级心理师资格,成为了二戒所一名心理矫治骨干。记者了解到,二戒所心理矫治中心成立有十多年,设施日臻完善,团队成员也越来越多。活跃于中心心理矫治工作里头的,除了有在职的干警,还有大学生志愿者,甚至也有心理专家教授。

在做心理咨询工作时,林志为总有一个习惯,换下警服,穿上便服。他说,这样的着装不会让戒毒人员感到有压力,就像是朋友间的聊天。原本学员可以坐自带的小板凳,而林志为总请他们坐在软绵绵的沙发上,同他们处在同一个水平视线上,并给他们递来一杯白开水,以各种方式慢慢打开他们的内心。

当然,有些时候,也很难打开戒毒人员的话匣子,气氛沉默得似乎连一丝空气都没有。2011年的一天,他的咨询室里,来了一位20岁的“富二代”小程(化名),外表斯文,情绪极其消沉,垂头丧气,三十分钟后才开口说话,开口的一句话是“我跟别人不一样”。这时,林志为的心被震了一下。这位戒毒学员原来是一名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聊着聊着,学员又自白道:“我跟其他人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他是被父母报警送进戒毒所的,他心里一直不理解父母,觉得自己成为了被抛弃的孩子。而林志为开导他说:“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办?送来戒毒是拯救你!”

六年后,当戴着黑框眼镜的冯某坐在林志为跟前时,林志为觉得冯某跟六年前的小程经历相似。从小冯某的父母忙于生意,对他缺少陪伴与管教,亲情缺失难以修复,大学毕业后,加上工作压力大,他染上了毒品,用毒品来麻痹自己,最终被父母发现,报警将他送进强制隔离戒毒所。进戒毒所一年多,冯某的父母迟迟未来探访,林志为了解情况后,想方设法跟冯某的家长取得联系。来探访的那一天,冯某的母亲哭成泪人,第一句话就问冯某:“吃饱了吗?”母亲还悄悄地告诉冯某,原来他的父亲从他被送进戒毒所后,夜里基本睡不着。见到瘦了大半的爸爸,冯某终于释怀放下。

工作再多又何妨!林志为欣喜看到二戒所无数个“冯某”的改变。

  戒毒就是一场持久战

十多年的工作积累和沉淀,林志为对戒治帮教工作有了自己的理解。林志为说,他们正在失去一个寄托,需要重新找到一个新的寄托,才能重建自己。

而且,戒毒就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时间来考验。

今年七月,又一批强制隔离戒毒期满的戒毒人员即将解戒出所。林志为常常会担心,或许他们一走出戒毒所这扇铁门,手一呼,一个飞摩,就奔向曾经的毒友。

越临近他们出所时间,林志为总会问他们“出去有什么计划?”、“还会复吸吗?”得到的回应是:“当然不会复吸!”这时,林志为会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泼冷水:“想戒掉没那么简单!”,内心却是希望彼此不再在这样的场所里相见。而对那些“几进宫”的熟识戒毒人员,每一次照面,林志为都会感到无奈以及无力。

有时,林志为会静静地构想一个画面,一个个戒毒学员就像是在漆黑的夜里游泳,哪里有漩涡,哪里有鲨鱼,他们茫然不知,也确实无助。

最近,林志为心里计划着一件事,就是制订一个合适的方案,提前引进社工或大学生志愿者介入中心心理矫治志愿工作,提前了解即将出所戒毒人员的情况,便于出所后开展一对一的跟进帮扶。

据了解,早在2013年,二戒所就联合省团委、广州大学开展针对出所后的戒毒学员进行一对一的跟踪帮扶,称为“甘露行动”,目的是针对戒毒学员解戒半年复吸率高的特点,无缝对接、持续跟进解戒人员有无复吸毒品,同时,运用社会力量帮助戒毒学员重新回归社会,重燃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希望,帮助他们找到正轨,拒绝毒品、健康生活。这支“甘露行动”队伍主要由广州大学学生志愿者组成,林志为成为他们团队的带头人,团队共14人对30名出所的戒毒学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踪回访,实现目标管理,以时以天以周为计量单位,监督他们不复吸。这项计划在林志为心里一直是一粒种子,期待它发芽壮大。

在林志为心里,还有一桩难以抹去的记忆。大学时期,他的一位高中好友因吸毒而永久地离开了他。他痛失好友之前,丝毫没觉察出好友吸毒的迹象,正是这一沉痛的事实,让他萌生了帮助误入歧途戒毒者的想法。

大学修读心理学的他,得到前往广州白云自愿戒毒中心实习的机会,是他最早接触戒毒心理矫治。毕业后考取公务员,成为了二戒所一名司法警察。在这样一个特殊场所里从事心理矫治工作,相较而言,承担着的更是无私的责任,需要处理更繁琐更复杂更揪心的事务,林志为这样理解自己的职业,“比如,了解戒毒成员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甚至他们某些鲜为人知的遭遇,等等,种种对话前所未有。”

  获得认同,用生的希望去谈生命

2006年,刚入警一年多的林志为接到一个看护感染艾滋病毒戒毒学员梁某的任务。梁某当时已42岁,因共用针筒注射吸毒感染上艾滋病毒,多次戒毒未果,家人离弃,想一死终了。梁某也是经历过风雨的人物,而面对致命一病,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愿意接受治疗,而林志为就激他一把:“难道你不想把病情稳住,多活几年,多潇洒几年”,然而这些话并不能打动他。

梁某在三水医院留医的第一晚,林志为一直陪护并开导。从深夜12点到第二天8点,他们听到从医院病房传来的四次撕心裂肺的哭声,四个家庭面对各自亲人的离世,悲痛绞在空气里,让梁某为之动容,重新开始珍视自己的生命,林志为的努力没有白费。四天医院留医过后,梁某离开医院时,对林志为说:“只有你把我当人看待!”

干心理矫治工作,林志为把比自己年小的戒毒人员当作弟弟看待;而面对像梁某这样“几进宫”的戒毒学员,在开导他们时,则需要更专业的技巧,让他们认同自己的观点,愿意跟自己平等交流。林志为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认同很重要”。

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省戒毒局组建小分队奔赴灾区抗震救灾,拥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林志为如愿加入其中,成为一名志愿者。在震区的“帐篷学校”,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林志为当起了老师,第一次体验跨年级上课,给学生们心理疏导和抚慰;在震区的戒毒所,亲身感受戒毒学员对生命的焦虑,通讯中断或受阻,他们极想知道家人的状况,其中有些之前与家人是相恨两立的。

“总有他们关心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或是其他,内心总有最柔软的一根弦,能激起他们的重生的希望。”汶川抗震救灾这段经历,让林志为对“认同”的心理矫治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只有站在对方的处境,才足以去打动对方;用生的希望去谈生命,是最为动情的。”

几年前,从戒毒所出来后的云浮籍戒毒人员努力找到林志为,约他在咖啡屋见了一面,并开来自己亮堂堂的新车。其实,林志为心底也明白,是重新改过的学员想让他放心,一切都好。

“不要以伤感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回不来,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待你的现在”,这是林志为办公室墙上的一句名言。

在广东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有许许多多像林志为这样的“摆渡人”,帮助戒毒人员走出困境,带他们喊“口令”,走过长满鲜花杂草的操场,让他们在夜里不再孤独。

编辑: 汤云佩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