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血管条件普遍表现为血管弹性下降、内膜增厚、钙化以及通透性改变等特征,导致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增加、留置时间缩短,且外渗后反复穿刺的概率较高。传统的留置针留置时间有限,而PICC对于中短期输液患者而言成本偏高。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并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平度市人民医院静疗专业组积极牵头,开展了“迷你中线导管”置入技术的临床应用。
近日,血液肿瘤科收治了一位88岁高龄的肺癌患者。由于患者需要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加之其年事已高且体型消瘦,双上肢均出现了血栓。原本就纤细脆弱的外周血管在反复穿刺下已不堪重负,手臂上遍布淤青。
面对这一“无处下针”的棘手困境,血液肿瘤科的刘莎护士长及其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全面且精准的评估。在超声可视化引导下,她们为患者成功置入了迷你中线导管。该患者顺利完成了静脉迷你中线导管的置入,这条特殊的“生命通路”迅速开通,有效建立了安全的输液通道。在整个治疗期间,患者未再出现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从而确保了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彻底解决了患者的输液难题。
迷你中线导管这一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显著降低血管内膜损伤,延长了留置时间,还成功实现了“一针化”治疗,大幅减轻了静脉穿刺的工作负担,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此外,该技术也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平度市人民医院静疗护理团队积极创新,始终坚持将基础护理做实、专业技能做精、人文护理做美,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道路上不断提升。
迷你中线导管其长度为8-10厘米,既可以通过常规穿刺技术置入前臂浅静脉,也可以借助超声引导技术置入上臂中段深静脉,导管尖端不超过肘窝。为中短期患者输液和急危重症患者过渡期及静脉血管条件差患者输液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输液新选择,降低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具有并发症少、置管成功率高、侵入性小、留置时间适宜等特点,填补了外周静脉留置针和MC留置时间的空白。
分享
大家爱看
使用微信 "扫一扫" 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