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于警惕“冒充客服退款”骗局的风险提示——泰康人寿青岛分公司3.15系列以案说险

2025/03/10 10:11
责任编辑:刘雯
阅读:

案例介绍

近日,张先生接到一通自称是“某电商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张先生购买的某商品存在质量问题,需紧急召回并全额退款,但需先完成“退款认证流程”。由于对方准确报出了张先生的订单信息(商品名称、下单时间等),张先生信以为真,点击了短信中的“退款链接”,填写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以“验证身份”。操作完成后,张先生不仅未收到退款,反而发现银行卡内2万元被转走。

案例分析

“冒充客服退款”是近年高发的电信诈骗类型,其套路具有以下特征:

伪装权威身份: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订单信息,冒充平台客服或商家,利用真实信息降低受害者警惕性。

制造紧急情境:以“商品质量问题”“快递丢失”等为由,要求用户立即操作,利用慌乱心理干扰理性判断。

诱导泄露信息:通过钓鱼链接或虚假页面,要求填写银行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直接盗取资金。此类骗局常针对网购频繁的年轻群体,利用其对平台规则的信任实施诈骗。

风险提示

为防范此类骗局,消费者需牢记以下原则:

核实身份,保持冷静

任何自称“客服”的来电,需通过官方App或客服电话二次核实,勿轻信陌生号码。若对方以“加急”“逾期不候”等话术施压,应立即提高警惕。

拒绝非官方操作

退款流程应直接在原购物平台完成,无需跳转至其他链接或提供银行卡密码。警惕所谓“扫码认证”“屏幕共享”等异常要求。

保护个人信息

银行卡号、验证码、支付密码是资金安全的核心防线,切勿向他人透露。定期修改账户密码,关闭免密支付等高风险功能。

主动学习防诈知识

关注警方、银行发布的诈骗案例,了解最新骗术特征。向家中老年人普及防骗常识,避免成为诈骗“盲区”。

诈骗手段虽不断升级,但核心仍是利用信息差与人性弱点。唯有保持理性、坚守“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原则,方能筑牢安全防线。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3/10 10:11
· 来源 ·
信网-综合服务
· 责编 ·
刘雯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