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国平安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总结展望会暨科学家见面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实施六年来取得的成果,并启动2025-2026年度项目。
会上,举行了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专家团" 聘任仪式。未来,专家团将聚焦项目课程研发与活动设计,提供专业指导,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精准定向、专业把关。
立足国家战略,"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惠及超31万名学生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卫国在会上指出,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携手平安集团,坚持普惠原则,做实公益平台,将优质科学教育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教育公益答卷”。面向未来,项目将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培育科学核心素养,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学段科学教育公益新模式,实施“四个一”策略,加强与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的协同合作,促进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更开放的观念、更专业的特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洪流中绽放青春力量、成就出彩人生。
中国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在致辞中指出,一直以来,中国平安始终把“金融报国、回馈社会”的初心刻在骨子里,坚持将“金融+科技”优势转化成服务国家、温暖社会的“实招”,让平安的力量成为推动科普事业和科学教育发展的一股暖流。期待更多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加入到项目实施中来,与平安一道搭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科学教育公益生态圈,汇聚更多力量为乡村孩子“加油”。
据悉,作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公益项目的发起单位之一,中国平安从1994年捐建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学以来,持续建设并维护119所希望小学,并逐步形成了包括:校园硬件维护、课程培训、奖助学金、支教行动、夏令营的平安教育公益"五大工程"。每年超千名平安员工和外部爱心人士报名参加平安的公益支教行动,线上通过远程科技课程覆盖超3000万人次。
目前,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实施6年,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赢得广泛赞誉。项目已覆盖全27 个省区市1058 所乡村小学,惠及超 31 万名学生与 2 万余名乡村教师;精心打造“科技燃梦・科技型企业开放日”科技体验活动,组织3000余名青少年走进中国移动、比亚迪、爱达邮轮等科技型企业,近距离感受前沿科技魅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教育工作者3万余人,有效提升了乡村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造“带不走的科教队伍”;初步构建政府、慈善组织、企业、学校与社会组织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架起了科学知识与应用场景之间的桥梁。
汇聚多元力量,"走进科技型企业开放日"全面升级
会上,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2025-2026 年度项目启动,将通过打造“一个科普讲师团”、落地“一批线下公益科普活动”、制作“一系列真实场景公益科普视频课”、研发 “一套基于真实场景的科普资源包”四个一行动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注入新动能,提供“知行合一”的科学教育探索路径。
总结展望会后,一场充满互动活力的科学家见面会如期举行。同学们踊跃提问,从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 到 “AI 未来会改变哪些生活场景”,再到 “宇宙有多少未解之谜”,问题充满童真与好奇。科学家们的解答不仅传递了知识,更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参会同学纷纷表示:“这次交流让我对科学更感兴趣了,未来想当一名科学家!” 见面会在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活动当天,还邀请专家学者、教育人士、科技型企业代表等召开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调研交流会,围绕“科教融合新常态”探索发展新路径,通过多方交流汇聚育人合力。阿里巴巴、腾讯、中兴、国轩高科等企业分享了在公益科普领域的实践经验。京东、联想、海南商发、北大医疗、伊利、隆基绿能等企业就构建青少年科普多元协同机制展开讨论。参会人员认为,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主体,掌握前沿科技资源与应用场景,未来可在科普事业和科学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企业通过开放科研设施、转化创新技术、开发优质科普课程等方式,既能将尖端科技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能理解的教育内容,也能为科学素养培育提供持续资源支撑,由此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科普和科学教育支持保障机制,进一步推动跨界融合与资源共享,助力青少年科学教育迈上新台阶。
中国平安表示,本次会议既是对项目阶段性工作的全面总结,更是凝聚多方共识、整合优质资源、深化协同合作的关键契机。站在新起点,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从四方面推进工作:一是以科技企业为载体,开发前沿科普内容,搭建实践平台,培育科学思维;二是整合多元主体公益力量,从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为薄弱地区提供支持;三是推动产学研协同,构建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四是以数字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缩小资源差距,保障普惠共享。
分享
大家爱看